365体育备用网址_365体育备用

图片

云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地方标准新闻发布会

来源:   2021-10-09 10:00:00   【字体:

宗霞:

感谢杨柱副局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请问云南省在制定野生动物相关标准方面有什么优势?本次发布的系列标准将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未来前景如何?谢谢!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永平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永平: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云南日报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我代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对广大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内外各类媒体通过对亚洲象“北迁南归”等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向全世界宣传了云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展现了我省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良好形象,为COP15大会在昆明召开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一系列无与伦比的主题宣传活动凝聚了广大媒体朋友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标准化是各行各业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场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省林草领域标准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组建了专门的林业标准化委员会,累计制定林业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13项、发布实施林业地方标准136项,位居全国前列。

云南是享誉全球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世界花园”,物种资源得天独厚,在生物技术领域拥有云南大学、西南林大、云南农大等国内外知名的高等院校和优势学科,云集了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相关驻滇机构和云南林科院、农科院等众多科研院所,培育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这些都为我们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扎实基础。

今天集中发布的20项野生动物地方标准,就是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推动林业标准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这20项地方标准,实现了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领域标准化工作“零”的突破,对加快推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系列标准的发布实施,有利于提升野生动物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利于先进技术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野生动物繁育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有利于增进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广泛参与。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次发布的20项地方标准,仅仅涵盖了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3个野生动物旗舰物种的繁育救护、监测检疫等部分重点领域。这充分说明,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标准化建设有着极其广阔的空间和不可估量的潜力。我们将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动员、组织、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快推进林业标准化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标准化建设,为我省打造“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靓丽名片,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更大的贡献。

回答完毕,谢谢!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请问为何选择制定滇金丝猴系列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对滇金丝猴的保护起到哪些作用?谢谢!

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于黎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于黎:

谢谢记者的提问,也谢谢媒体朋友对滇金丝猴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注。

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是安全屏障的重要前提。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CITES附录Ⅰ,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滇金丝猴仅栖息于我国境内的滇、藏地区,位于澜沧江和金沙江间的一块狭小地域,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种,也是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和伞护种,对保障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野外滇金丝猴的重新发现,开启了滇金丝猴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云南境内发现11个种群876只滇金丝猴。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政府于1983年设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白马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后期陆续设立了天池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云岭自然保护区、老君山国家公园。1998年,国家首先在滇西北地区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更是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工作。同时,云南省通过发布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规划纲要》《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紧急行动计划》《滇金丝猴云南省保护行动计划(2015-2020年)》《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等一批重大举措,促进了滇金丝猴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恢复,使得滇金丝猴的种群及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云南大学在滇金丝猴保护遗传学方面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首次全国范围内的“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项目”,建立了全面的滇金丝猴DNA遗传资源库,并作为编委参编和发布了《滇金丝猴保护绿皮书》,在2021年4月发布的《滇金丝猴保护绿皮书》中,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为23个,个体数3845只,其中,云南境内分布有20个种群,个体数3295只。本次标准的各起草单位,包括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昆明动物园、云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大理大学等8个机构在滇金丝猴的救护、放归、种群科学监测、饲养、繁育、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数据。

下一步,标准联合起草组将继续开展滇金丝猴系列标准的研究工作,包括《滇金丝猴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滇金丝猴巡护步道建设规范》《滇金丝猴种群遗传档案建立技术规范》,滇金丝猴检疫技术涉及的肺炎克雷伯菌、弓形虫、疱疹病毒Ⅰ型(B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标准,通过系列标准的持续研究,完善滇金丝猴保护标准体系,使滇金丝猴的保护更为系统和科学,为滇金丝猴的可持续性保护提供科学的行动方案。

谢谢!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制定本次亚洲象保护地方标准的经验有哪些?这次亚洲象北移事件为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谢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 陈飞:

感谢云南广播电视台和在座的媒体朋友对亚洲象保护和亚洲象研究的关注。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已由1978年的150头左右增长到目前的300头左右,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保护成效明显。在长期开展亚洲象野外救助、监测和繁育等保护管理工作中,大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标准的制定离不开各个起草单位的多年实践。首先,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亚洲象的重要栖息地,各级林草部门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多年来开展了大量亚洲象保护和救助等相关工作,拥有丰富的野外救助、种群监测等保护管理经验。其次,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也是本次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繁育中心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投身于亚洲象救护和繁育工作,先后成功救助20多头野生亚洲象,成功繁育了9头亚洲象并且对其中4头幼象成功进行育幼辅助工作,丰富的繁育和救助经验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另外,在野生亚洲象种群的监测方面,从今年春节两会开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就在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林草局的指导下,联合地方开展亚洲象情况日报制度,每天监测全省所有县区亚洲象分布情况、肇事情况和各地的监测预警情况,获得了大量的野生亚洲象监测工作经验和基础数据。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数据是本次亚洲象保护地方标准制定的重要基础。

众所周知,今年一群向北移动的亚洲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一次持续了近四个月的北移南归旅程频频牵动着大家的目光。自4月16日起,北移亚洲象群向北持续移动,6月初,象群途经昆明市晋宁区、玉溪市易门县;6月17日,象群进入玉溪市峨山县开始南返;8月8日晚安全渡过元江干流并继续有序南返,至此北移亚洲象群共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目前已安全返回适宜栖息地。北移亚洲象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收获,我们从中吸取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同时推动了亚洲象保护地方标准的制定。未来,在国家林草局、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和云南省林草局的领导下,相关起草单位将围绕栖息地保护与建设、饲养与繁殖、疫病检测与诊疗、遗传资源与种群保护等多方面持续完善亚洲象保护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积极争取亚洲象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以标准助力亚洲象保护,不断提升亚洲象保护能力,促进人象和谐发展。

回答完毕,谢谢!

宗霞: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提最后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请介绍一下我国绿孔雀的保护状况?对下一步的标准制定有什么打算?谢谢!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杨晓君: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我国体型最大的雉类,我国现今唯一的原生孔雀,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河谷生境中典型的旗舰物种,被列入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0世纪90年代,在原林业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对我国绿孔雀野外种群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当时绿孔雀种群数量为800-1100只;2014-2017年,由原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和国家林业局支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学院再次开展了绿孔雀种群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不足500只,笼养绿孔雀与外来的蓝孔雀混养,已经造成种间杂交与渐渗,严重威胁着绿孔雀遗传基因的完整性。

为保护和拯救野生绿孔雀,国家和云南省在加大对绿孔雀保护投入的基础上,从就地保护、栖息地修复、社区共管、人工繁育等方面开展保护工作。通过栖息地保护和调整保护区规划,合理增加了保护区面积;建立了由林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和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建设的保护共管试点区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绿孔雀野生种群已增加到555-600只,数量稳中有升。笼养条件下,经过基因组鉴定的纯种人工种群初步形成并成功繁育孵化出子一代。

本次发布的7项标准,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野生动物园有限公司、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云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昆明动物园、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昆明中远环境保护科技咨询中心,对绿孔雀保护和管理工作进行汇总总结的结果。本批标准发布后,起草小组还将根据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逐步开展《绿孔雀栖息生境恢复优化技术规程》《绿孔雀共管保护小区巡护技术规程》《绿孔雀共管保护小区监测技术规程》《绿孔雀共管小区投食补水技术规程》《绿孔雀移地放归技术规程》《绿孔雀公众宣传教育技术规程》《绿孔雀检疫技术—禽白血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绿孔雀检疫技术—球虫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等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以便指导绿孔雀的巡护、监测、栖息地恢复、投食补水、移地放归、宣传教育工作和绿孔雀球虫、禽白血病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提升野生和笼养绿孔雀的保护管理水平。

绿孔雀种群保护及恢复工作虽然任重道远,相信经过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重现“孔翠群翔,犀象竞驰”的场景指日可待!

回答完毕,谢谢!

宗霞:

本场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特别感谢台上发布人专业的解答。这项工作是非常科学专业的,相关媒体如果还有问题,下来可以进一步采访相关部门和专家。

各位记者朋友,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化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将有效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发展。正如刚才几位发布人所介绍的,云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性地将标准化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应用到三个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系统性地推进了野生动物保护标准化工作,为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标准化智慧。希望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利用自身媒体特点和优势,宣传好、报道好云南的这些丰硕成果、好的做法和经验,为COP15大会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